西递古镇位于黄山附近,这里和宏村齐名,是一座非常具有田园古代风貌的小镇,这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都是超级一流的,人和大自然相互默契的配合,下面给大家分享西递自由行旅游攻略。
西递古镇在哪里:
中国安徽黄山市黟县东部地区。
西递古镇著名景点有哪些:
西递古村落以及鸳鸯谷和燕山自然森林公园
一个小小的村落,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犹如沧海一粟;一个小小村落存在的时间,相较于华夏之上下五千年,好比白驹过隙。
然而,就是这小小的村落,却像一块容量巨大的海绵,吸纳了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倘能将其在手心里攥紧,从指缝间滴落的,尽是内涵丰富的文化营养。西递的文化历程,颇值得人们深思。
写下这个标题之前,构思了好多名字,如“西递:中国文化的符号”、“西递:文化延续的梦想”、“西递:文化包围的村子”,但再三揣摩,最终都被自我否定。
究其原因,要么是内涵深奥,难以明理;要么是意象虚幻,无从落笔;要么是肤浅流俗,词不达意。
但无论如何,“西递”和“文化”都是我想要表达的核心内容。最后敲定“浸润”二字,才有了从头到脚的舒畅淋漓之感。
对,就是“浸润”。
在西递走街串巷、穿堂越厅,无不让人感受到来自传统文化的吹拂和浇灌,像春风,如雨露,似暖阳,若涓流。
连每座房子的墙缝里,都不可遏止地散发出书墨醇厚的香味,仿佛里面早已摆好一桌丰盛的美餐,等待饥渴多日的行者享用。
此时,中国古老文化养分的强力辐射,已不可抗拒地渗透进人体的每一个毛孔和细胞,直至似火点燃全身,让人热血沸腾,叹为观止。
每到一处景点,我历来不大喜欢听导游喋喋不休的讲解,因为里面掺杂了太多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商业噱头,会传递很多不良或错误信息,让人疑思不定,真伪难辨,心烦意乱,最终落得囫囵吞枣、走马观花的感觉。尤其像西递这样一个沿承了千年文化血脉的地方,更需要隔绝外界哪怕是点滴干扰,竭力使自己凝神静息,用心揣摩和体会。惟觉如此,方能真正领悟其中之妙。
西递没有让人荡气回肠、心生惊叹的宏伟建筑,也没有让人乱花迷眼、美不胜收的艳丽风景,只有一幢幢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以历经沧桑、斑驳陈旧的姿态,静静站立在街道两旁,迎送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观其做派,就像一位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大儒才子,一副德高修深、不卑不亢的模样,让人顿生高山仰止、肃然起敬之感。
大儒才子多是深沉而内秀的脾性,但却难掩其才华横溢的气质,西递亦是如此。在这里,包括宗祠、牌坊在内的每一幢建筑的门楼、窗户、天井、柱梁、厅堂、书房……
无不遗留着雕刻、书法、绘画、诗文等传统文化的痕迹,或论为人之道,或说立世之理,或谈治家之方,皆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思想深度。每每在不经意间,我们便能触摸到中华传统文化这棵大树的繁枝茂叶。
虽经岁月无情的洗礼,更显得青翠鲜活而富有生机。
关于西递的故事,须从唐代说起,有文献可查,这里无需赘述。然而,就其丰富的文化留存而言,却是经过历朝历代千百年的培育和积淀,才有了后来一派繁荣多彩的绚丽景象。早先的西递也只是中华大地上一个“养在深闺”的寂寂小村,外人知之甚少,但她一直以自己独特的文化方式默默地存在着,日复一日,积攒能量。
西递真正人才辈出的时代,非在盛唐大宋,而在明清以来——这就是文化润物无声、厚积薄发的效应。
其实,任何一种文化的成型,都需要漫长时间的打磨与累积,绝非喊几句口号即可一蹴而就。
急功近利是文化成长过程中的激素和毒药,只会侵蚀、扭曲、扼杀文化本义之基因,最终产出一批丑陋、变态乃至变异的文化怪胎。
西递的文化历程告诉我们,对文化个体而言,寂寞和坚守,才是文化茁壮成长的最佳环境和动力。
因惟有寂寞,方能潜心;惟有坚守,方能延续。
西递只是皖南黄山近邻的一个小小村落,距黄山风景区约40公里,全村仅一条并不宽阔的主街道贯穿东西。这里是胡姓家族集合地,属唐朝皇族后裔。
因逃避封建政治迫害,皇族一后裔改李姓胡,几经波折,迁居于此。
胡氏家族后人有仕途发达者,有学问大家,但经商者亦多,尤以清代著名徽商胡开文和胡贯三、红顶商人胡雪岩、现代著名文化学者胡适之最为出色。
不过,无论为官还是经商,西递胡氏家族始终将文化培养作为族人立身之基。《胡氏家训》开篇就有“读书起家之本”的训诫。
一些族人还据此祖训,创作了诸如“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万世家风惟孝悌,百年事业在读书”、“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读书执礼,孝悌力田”等字句制成楹联,悬挂厅堂,以此自勉。读书育人,成为西递文化成长和延续的起跑线。
在西递,类似上述对仗工整、立意深远、回味悠长的楹联,可谓俯拾皆是。而一副楹联,往往就是一副上乘绝妙的书法作品,或隶或楷,或行或草,真正是百花齐放,令人赏心悦目。
可以想象,在文化气息如此浓郁的西递,一个疏于吟诗颂词、撰文作画之人,将面临怎样的羞愧和难堪?
据资料记载,西递的许多人家,常年吃糠咽菜,而孩子上学的学费——供老师的米面油盐,却是分毫不少。为节省灯油,大人们的活计再苦再累,白天也一定要做完,晚上不再点灯。而对孩子们读书的灯油,却从不吝啬,往往亮到深夜。
也就是在这朗朗读书声和文化无声熏陶中,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一点一滴融进了西递人的身体里,自觉地成为他们为人处事、安身立命的指南针。那时候,西递人以“诗书传家”为荣、“书香门第”为耀,而且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代代相授,以至今日。
西递读书人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气魄与担当。最具代表性的,便是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震惊朝野的“公车上书”事件。据史料记载,当时,冒杀头危险签名上书的应试举子,安徽省共8人,其中竟有3人是西递人。手持尺牍,心系天下,这也是西递文化所具有的一种忧国忧民的宽大胸怀。
虽然西递胡氏家族宣扬的是封建家族文化,但其精髓部分完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翻版。比如,胡氏家族提倡的“勤俭治家”、“和顺齐家”、“忠孝传家”、“治国经邦”、“安危定变”等等,这些说法都能在有关古籍里找到原版字句。
西递胡氏对传统文化的翻版,其实就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展。
即便到了今天,这些东西也应该是我们致力唱响的主旋律。而最为可贵的是,这种文化传承完全是自觉的。他们无论身处哪朝哪代,无论如何飞黄腾达,都没有“因商废文”、“因仕轻文”的不智之举,他们的文化自觉一直没有停止过。
西递胡氏提倡“以商从文、以文入仕”,具有浓厚的封建功利色彩,值得现代社会好好商榷和批判一番。
但其将文化视为立身之本、放置极高地位的理念,不也应该值得后人好好研究和学习一番吗?在他们的常识和认知中,文化绝非可有可无的摆设和点缀,更非附庸风雅的权宜之举。
他们深深地坚信,不管从商还是做官,没有文化,必将行而不远。以文从商,不失儒雅;以文从仕,不无操守。
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文化自觉的底蕴和氛围,才使得西递这个小小村落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最终成为最纯净、最清澈、最闪亮的那一颗水滴。
西递胡氏族人看重文化但不避言利,他们中不少人都是徽商中的佼佼者。很多在外面发达了的西递富商,没有像现在某些所谓“有钱人”那样,沉湎于犬马声色,满足个人享受,挥霍无度,而是选择返回西递故里,建祠堂、立牌坊、造房屋、办学堂,热心且沉醉于公益事业,从而实现了商业对文化的反哺。
这是徽商文化的一种奇观。而这,恐怕也是西递文化得以绵延不绝的一个重要原因。西递富商都有很多共同的优秀品质:诚信、友善、谦和、克己、好学、知礼。“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些品质的养成,如无厚重文化气息的浸润和熏陶,绝无可能。
现在的西递,属于世界文化遗产,已成为国内外知名旅游景点。当初一间间古宅老院,既是旅游景观,也是经营场所。但其商业行为,亦与文化密切关联。
经营者中有擅于书法者,有长于雕刻者,有工于绘画者,一些人还是国家或省级书画协会成员。他们以文入商,以商养文,文商并重。现在,在西递村子里转上一圈,就等于观看了一场艺术水准较高的书画展览,还有现场演示,令人心情愉悦,备受教益。
一位20多岁的女孩刀刻竹简草书,刀工娴熟,铁钩银划,笔力遒劲,宛如游龙惊鸿。一番讨价还价,游客就可用100元左右的价格,买下她的一副作品。
她说,她从小就练习书法,已有10多年的功底。现在靠写字谋生,收入不错。在西递,她的字只能算得上可以,不能称得上好,因为像她这样的人,西递还有很多。就是现在的小孩,也都在勤奋学习。
对于女孩的这番话,我既可以理解为谦逊之词,也可以作另一种理解:西递文化后继有人。
然而,我心里还是有些隐隐的担忧:现代商业社会浮躁的逐利特性,会不会蚕食西递文化大树的枝叶?
其实,我心里更希望西递的后人们能将西递文化中蕴含的那些优秀品质和独有特性,一脉相承地继续发扬下去。在不久的将来,也能看到他们能够尽己之力,回报家乡,为西递文化充实更多崭新的内容。
一些现实的认知屡屡告诉我们,文化和逐利似乎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某种特定的社会语境中,前者往往要为后者牺牲或殉葬。在一些人仍有意或无意地将文化当成标签而非灵魂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大量的古建筑、古文物、古典籍遭到毁坏、堙没和衰落。当我们的精神家园成为破壁残垣之时,还能拿什么抵御“外来文化”风雨的侵蚀?
我们不排斥、不拒绝、不妖魔化“外来文化”,我们更需要属于自己的现代文化的创造和创新。
但在任何情况下,我们绝对不能因此而丢失或抛弃自己的文化根本。西递的文化历程已然昭示:坚信自己,固守底线,兼容并蓄,方可有容乃大,这也是一种可贵的文化自信。
深受文化浸润的西递,不遗余力地宣扬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忠、孝、仁、义。《胡氏家训》要求子孙族人“竭忠尽孝谓之人”、“贾而从义”、“儒而尚仁”、“积德行善”。从很多碑刻、书法、对联中可以看出,西递胡氏族人有信仰、有追求、有敬畏、有担当,他们的精神世界非常充实和强大。
西递胡氏族人注重从细节规范自己的言行,审视自己的内心,哪怕是一个字,也要从中挖出属于自己的文化来。
在西递,有一个放大的“孝”字行书,高约一米,为南宋大儒朱熹为“敬爱堂”所题。从左往右看,是一个彬彬有礼的儒生,双手抱拳,施行孝礼;
从右往左看,却是一个尖嘴猴腮的猢狲,拳打脚踢,张牙舞爪,其意为“行孝道为人,不孝则为兽”。
我一直认为,中国的书法真是个非常奇特的东西,点画转折之间,总能让人浮想联翩,生发出文字之外的很多意境,这也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一种魅力吧。
朱熹书写“孝”字时有意或否,现已无法考证,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西递人依据自己独有的文化素养和特质,给予了这个字合乎情理、生动贴切的解释。这个“孝”字,也是胡氏族人对中国孝道文化的一种理解、传承和发展,它所产生的影响及功效,已远远超越其字本身。
查阅西递的历史资料,千百年以来,胡氏家族里没有出现过大奸大恶之人。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试想:西递虽小,但胡氏属当地名门望族,人丁兴旺,族人过万。其中,有富甲一方的商贾,也有权倾一时的高官。若按现下媒体报道的某些社会情形推断,属豪门之列的胡氏家族,似乎也应该出个飞扬跋扈、横行乡里、欺男霸女的“二代”什么的。
但,确实没有,一个也没有。
据载,明清两朝,西递实授官职者达400余人,却未有一个玷污祖宗、辱没门风者,亦无被朝廷绳之以法的贪赃枉法之徒。难怪清朝军机大臣曹振镛感叹不已:“弦诵之声比舍相答,其人类无凉薄之习而有君子之行。”这一切,是不是应该归功于文化强大的教化和自省功能呢?
传统文化弘扬的价值取向及道德观念,成为西递胡氏家族纯正风气的守门员和过滤器。这对我们深刻反思当下一些奢靡浮华、道德缺失等社会现象,确实大有裨益和帮助。
很多时候,外在的约束力量在自我内心警醒面前,显得苍白而弱小。不可胜数的事实已经告诉我们:文化沉沦、道德陷落、理智丧失,或比天灾人祸更为可怕。
在去西递之前,有朋友对我说:“别去那里了,除了几间破旧的房屋,没什么好玩的。”的确,若是论玩,真的没啥可玩。
但西递文化能够穿越千年至今未泯,真的不是玩出来的。想玩,就别去西递。
在这里,我们只能用心虔诚地体会,领悟中华文化之精博永恒,感受其坚定无比的道德力量,也算是给心灵来一次净化之旅吧。
西递,一个被文化浸润的村落,我还会去!
展开阅读全文